全校高清監控,家校同步,家長隨時查看;
孩子到校安排專業心理老師一對一服務;
小、初、高文化課程同步,輔導考試;
住校老師24小時響應家長需求;
畢業三年內孩子問題反彈,免學費回校入讀。
教育局監管 正規辦學
學校教育局監管、正規辦學,辦學許可、全封閉式 軍事化管理
學校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老師教官遠程監控 家長監督教學
學校開設24小時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孩武漢青少年心理咨詢學校,孩子并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孩子在童年期、青春期都可能有叛逆行為,叛逆不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產物,而是可能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有的人甚至在長大成年以后,依然表現出很強的叛逆性,乃至反社會性,這就是在早期教育中叛逆行為沒有被及時糾正的后果。小編特意為家長們整理了“叛逆孩子特訓學校怎么改變孩子”的相關文章!
孩子為什么叛逆?
叛逆對孩子來說是好是壞?
為什么莫言說他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
一位母親這樣訴說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孩子,怎么越來越不好管了。就說我們女兒,小時候挺乖的,什么話都對我們說。自從上了中學,就跟我們沒話了,還常常一臉心事的樣子。一問她,張口就是:別管我,說了你也不懂。如今孩子是不是都這樣?
一位父親這樣訴說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是越來越不好當了。兒子才十幾歲,父母的話就不靈了,常常和我們對著干。我是畢業,自我感覺還是有一定修養的,卻也為孩子著急上火。如今教育孩子為什么這樣難?
看著一手帶大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
從無話不談變得無話可談
身為父母,好不煩惱
雖然難過
也希望各位父母能夠端正自己的認識和心態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
這并不是壞事,反而是一個好的開始
叛逆對孩子未來發展很重要
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理發育成熟、認知能力提高。叛逆的產生需要以上二者為基礎。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叛逆是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需要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需要,是他們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種途徑。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以后缺乏主見,容易盲從,不喜歡改變,無法應對挑戰。他們會回避變化和壓力來獲取安全感,當遇到挫折時,容易喪失目標和信心。
叛逆是不良情緒的發泄途徑
叛逆成為青春期孩子發泄不良情緒的一個途徑。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情緒多變,如果他們把這些不良情緒全都掩飾起來,不叛逆、不發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內心必然會堆積起大量的負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導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方式。
叛逆是對人際關系調整的一種適應
叛逆其實是孩子適應人際關系調整、成長為獨立個體的一種方式。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疏離父母,更多地與同伴相處。這種人際關系的調整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有重要影響;同伴關系對孩子成年后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二
順利度過叛逆期的三個關鍵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當家長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時,一定不要認為孩子叛逆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而要承認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認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結果,是他們成長的表現,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開始。家長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規矩,對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現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認可之后,孩子可能就不會那么叛逆了,起碼程度不會更深。
以叛逆為契機,調整教養角色和教養方式
叛逆意味著孩子長大了,家長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養角色,應該從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轉變成陪伴孩子成長的陪伴者。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問題,既提醒家長要及時轉變教養角色,也提示家長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誤所在,是家長改變教養方式的重要契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問題的解決及孩子人格的塑造。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規則和做決定時會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想法,聽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見,會對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釋,說明希望孩子服從的原因。
孩子叛逆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的。孩子處在叛逆期我們家長應該多去認可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自由,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和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關鍵時期,給予孩子關心,信心!
.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心得:如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
父母該如何保護好孩子、讓他們安全地踏入成人世界呢?家長需要防備哪些因素、又應該如何掌握管教的尺度呢?還有,到底該怎么做才算是堅持不懈呢?
維護家長的權威。在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時,父母如果堅持不動搖,孩子必定會生爸爸媽媽的氣。有些家長覺得很難辦,態度往往會軟下來,覺得這樣孩子才會喜歡自己。實際上,對付這一年齡的孩子最為重要的是讓他們尊敬父母而不僅僅是喜歡。維護家長的權威,該責罰的時候就責罰。跟學齡兒童一樣,一旦父母放縱孩子的錯誤行為,孩子就會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沒有錯。父母應該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讓孩子盡管大鬧。跟其他年齡段相比,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上更容易激動,和父母一旦爭吵起來情況會很快升級。這種時候父母要冷靜,哪怕有情緒也應該向妻子或丈夫發泄,或者去找自己的朋友或心理輔導師訴苦,而和孩子爭吵只會自尋煩惱,被孩子傷害。青春期的孩子要慢慢脫離父母、學會獨立,這個過程總是痛苦的。父母在孩子生氣或沖撞自己時,火氣一竄上來便會控制不住。這個時候一定要成熟一點兒,找個能解決問題的成年人傾訴一番。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堅強一些,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如果父母也很沖動或情緒化,一個回合下來,孩子會覺得自己比爸爸媽媽強,至少是打了個平手。
松緊適度。這個詞語我們重復過無數次,之所以這么說,是有原因的。如果父母對孩子管得太緊、太多,必然引起孩子本能地逆反,雙方經常發生沖突,這在上面我們提到過的一些家長中就有先例。管教過嚴可能會使青春期的孩子喪失希望。
凡事往好處想。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不要認為他這是在報復。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還未完全發育成熟,走錯方向不足為怪,父母若能往好處想,即使正在氣頭上,也能很快平靜下來,客觀地看待事情。
著眼當前而不是過去。每天都有青春期的孩子跟我抱怨,說自己不論做什么,好像都不能重新贏得父母的信任。這些孩子說,以前他們犯過大錯,所以現在哪怕是再犯一丁點兒錯,父母就會把舊賬給翻出來。確實,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犯錯,讓父母非常失望,事情過了以后,父母可以重提,但一定要把機會給孩子,讓他們重新贏得父母的信任,不要老是揪住孩子的小辮子不放。
給孩子希望。對于孩子,我個人比較提倡短時的、力度較大的責罰方式。如果對孩子的懲罰長達半年,那他們到最后可能都記不起當時受罰的原因了。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對他們的處罰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而是有一個期限。如果孩子辜負了父母的期望,父母也應該跟他們講清楚,哪些事可以來贏回自己的信任。
允許孩子犯錯。父母不給孩子寬松的環境,孩子就永遠不會犯錯。孩子就像一只風箏,隨著年齡增大,父母應該將手中的線慢慢放長,這樣孩子就能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自由,等到歲時,就能完全獨立了。孩子犯錯是必然的,父母應該及時收緊手中的線;但是犯錯以及隨之而來的受罰對于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學習,如果父母拒絕給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孩子就沒有機會犯錯了。
好東西不能禁止。父母不應該禁止那些有利于培養孩子品格的活動,即使是在責罰孩子時。我們就碰到過一些孩子,父母懲罰他們,不讓他們來“明日之星”參加心理輔導;還有些孩子受到責罰,不能去參加教會的小組活動。像這樣一些能有效幫助家長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渠道,父母不應該盲目封殺。
要看到孩子的潛力。十幾歲的孩子往往一遇到失敗和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所以父母即使是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明白,孩子需要爸爸媽媽記得他們的潛力。即使孩子犯了錯,父母也應該一如既往地相信他們、鼓勵他們。青春期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所以在他們失敗時,父母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安慰。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面臨或即將面臨孩子的叛逆期。孩子看上去不再像從前那樣乖巧可愛了,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甚至于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反著來!做父母的在困擾之余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下面的幾條建議為您排憂。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
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盛怒時不要管教孩子
、修正對孩子的期待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
、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
教育孩子并不能一蹴而就,家長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將孩子看待成具有其自身特性的個體。以平等的地位,朋友的立場去了解他,理解他,引導他,從而幫助他成長。
導讀: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年幼時女孩與父親之間關系的好壞與她們進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雖然母親與女兒的關系也會對孩子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結果卻遠不及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大。
最近,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父女關系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女孩青春期發育。即要么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達青春期,要么延遲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門檻。
有關專家通過對美國名女孩及她們的家庭情況所作的調查表明,與父親關系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于那些與父親關系一般或關系不太好的女孩。盡管遺傳基因和飲食鍛煉等因素會對孩子的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這一研究卻表明,家庭關系等社會因素同樣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
研究人員是從這些孩子滿歲時開始進行調查的,在長達年的時間里,調查人員詳細觀察了這些女孩的家庭生活環境,以此了解和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父母對孩子是否禮貌,是否時常進行鼓勵等行為方式的調查。
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研究人員發現,年幼時女孩與父親之間關系的好壞與她們進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雖然母親與女兒的關系也會對孩子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結果卻遠不及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大。
沒有父親的女孩或受到父親辱罵的女孩其青春期發育較早;而父女關系較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關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僅影響女兒的生理發育,還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發育。
研究人員認為,女孩青春期發育的提前是父親對女兒關心程度不夠的一種反饋。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精神上的相對貧困引發生理上的提前早熟呢?女孩子過于早熟將會伴隨過早的性生活和生兒育女,這也是各個國家少女母親增多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既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長,也不利于少女母親本身。
所以,要想自己的女兒健康成長,為父者便應該學會和懂得如何與女兒相處。
青春期有我們互相陪伴
今年孩子考上,去了他最向往的,最喜歡的專業。結果應該是美滿的,但是過程是艱難的,特別是青春期的每一天。
最感悟的是個字“陪伴”。陪伴中很多是眼淚,是爭吵,是揪心,甚至是心痛。但是很慶幸我們對他不離不棄,也感謝他對我們不離不棄。青春期有我們互相陪伴,一起度過了這段最艱難的日子。
孩子的青春期從初二開始一直延續到高一階段,時間真不算短。
原先的孩子是聰明,好學,有點倔強但還是很講道理。
那段時間的孩子變得迷茫,懶散,橫豎不聽道理,自己還能講大竄歪理。鼓勵他,他說你虛偽。批評他,他說你苛刻。講道理,他說你空虛。講現實,他說你無聊。他經常感概,生活有什么目標,為什么要努力學習?
相信孩子的表現和網上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是一模一樣。也相信,那時候我的心情和網上很多青春期的家長也是一模一樣:焦慮,糾結。多少次想放棄,但始終下不了決心,舍不得親娃。多少次想堅持,但好像看不到希望。
年后,再回憶這段日子,我的體會是:
第一,親子關系一定要在青春期前搞好(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第二,對青春期的孩子千萬不要冷戰。這段時間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很迷茫,很糾結的。他們沒有目標或者失去了目標,沒有方向或者失去了方向。但是孩子還是好孩子,只是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正確處理遇到的困難。
作為家長,這個時候請無條件地去愛他們吧。別把他們孤零零扔在一邊去掙扎。天天陪伴在他們身邊嘮叨嘮叨,聊聊學習,聊聊工作,聊聊動漫,聊聊同學,聊聊有趣的活動。也多多陪在他們身邊,陪他們做做作業,陪他們看看電視,陪他們散散步,陪他們參加各種活動。我的體會是不必刻意回避學習話題,但是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有期望,更不要奢望你說一句,孩子就能有一點改變。句,句,百句,千句,把自己變成話嘮吧。那段時間,我感覺把我一生的話都講完了,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有情感的動物。即使陪伴的結果是爭吵也比冷漠要好,因為這也是孩子發泄的一個途徑。
第三,幫孩子樹立目標。孩子青春期的根源,我反思是因為小學過得太順了,榮譽拿得太容易了,以致于他根本不珍惜,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想做個壞孩子,也不代表他刻意要放縱自己。那時候我們說的最多的是,你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無條件支持他。別認為孩子怕苦怕累,也更不要怕時間來不及。高三一年,我看到,只要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標后,什么都能改變。
第四,爸爸們請不要袖手旁觀,這段時間孩子需要你的幫助,媽媽們也需要你的支持。當媽媽累得時候,請伸手幫一把。當媽媽發火的時候,請挺身代替一下。(如果爸爸主要負責孩子教育的家庭,那請媽媽也伸一把手)
第五,初中對于女孩,高中對于男孩相對比較重要。同時女孩初中最好不要住讀,而男孩高中最好不要住讀。好的學校環境能給孩子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如果有幾個朋友,也能互相幫助地度過這段艱難歲月。但是如果交了幾個損友的話,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最后,一定堅信太陽一定會升起來的,青春期一定會過去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他自己的美好的樣子。
不少父母很是困惑:進入青春期后,為什么孩子就開始變得不聽話了呢?為什么以前的“小綿羊”就變成現在的小刺猬了呢?
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變化帶來孩子行為的變化。小的時候孩子懵懵懂懂,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對于父母的話是照單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蘇醒”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開始用自己的大腦去審視自我、他人及周圍的世界,用批判懷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希望家長把他當大人,給予尊重、平等,渴望獨立、自由。
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卻停留在孩子的少兒期,還在沿用以前的方式,諸如說教、嘮叨、命令、嚴管等教育方式,并且從沒想過這種方式有什么不妥。正因為家長缺少反思力,所以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正因為教育思維的慣性,所以家長用不變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去應對變化中的孩子,致使越來越多的家庭引發了親子間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多的孩子叛逆。
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你的教育方式。不要以為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確的,那是因為孩子還太小,處于弱勢,沒有拒絕的權利和抗拒的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敢于對家長說“不”,敢于“抗旨”,而家長也開始變得困惑、生氣、抱怨、傷心……
所以,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成長中的孩子,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系以緩和親子間的沖突。
如何改變?建議家長們做到以下“六變”——
、變說教為身教
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復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
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
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游戲沒節制,卻要孩子控制玩游戲,只專心學習,孩子當然不服氣。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怕你,現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打游戲,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天天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
、變命令為商量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
家長處于強勢,孩子處于弱勢,不能不聽。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于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
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看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亂呀。”“我們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怎么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則可以用選擇句,比如要求孩子八點半上床你可以說:“你是八點一刻睡呢還是八點半睡?”如果孩子貪玩,那一定會選擇后者。你可以說:“好的,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過,你要對自己選擇負責,我相信你八點半一到就會立即去睡覺。”
這些會比沒有商量和選擇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變否定為肯定
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夠笨的,連這么簡單的題也不會做。”“又去打架了,老師都告到家里來了!”“又撒謊,為什么總騙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
這樣的負面標簽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么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
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這孩子,越來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試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么就放過那四次,肯定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變嘮叨為關愛
恐怕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嘮叨的,有的是無意識的嘮叨,有的是明知叨嘮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嘮,這種習慣性的叨嘮,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為同樣重要。比如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拍拍孩子的肩,點點頭,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為,給他一個贊許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剛到家,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晚睡前給孩子額頭一個輕吻,表示一天的告別:“孩子,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試著把自己的心態放回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讓自己重溫那個時候的母愛,那么,相信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足可以軟化孩子與你的對立。
、變管制為放手
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嚴厲管制,不管就會沒規矩,就把心玩野了。
比如管孩子的學習,陪孩子做作業,處處嚴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總之在家長眼里,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
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于是家長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脫了韁的野馬。于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變主角為配角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后,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于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移身幕后,讓孩子上臺主演。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
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么就長不大,要么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希望以上的個幫助改善親子關系的手段能幫助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能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
父親是男孩性教育最好的老師
父親在對男孩子進行性教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最重要的前提便是處理好父子關系,好的性教育需要在父子之間建立起摯愛與尊重的關系。
如果一位“父親”留給孩子的印象總是粗暴、冷漠、嚴峻、缺乏耐心,看他們不順眼,孩子見到父親就會盡量躲得遠遠的,父子之間怎么可能敞開心扉、平等地談問題呢?
有些父親錯誤地認為既然要培養男孩子的勇敢與果斷,那就不能對他們太親近了。其實男孩和女孩一樣,同樣需要體膚之親,特別是來自父親的親近。這種充滿溫情的觸摸將有助于他們形成安全感,使他們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感情的聯系,并學會如何去愛別人,體膚之親是反映和傳達愛和支持的基本手段。
孩子們一般不會在哪一個早晨醒來突然提出一大堆性問題。他們會在成長過程中隨時提出各式各樣的與性有關的問題。他們的問題是逐步涌現出來的,因此對孩子的性教育要相機行事,當然越早越好,越真實越好。
愛的教育和父子親情的培植是需要時間的,無論怎么忙也得抽時間陪伴兒子,缺乏父愛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開展性教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只有平等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擺出自己的觀點,但又不強加于他們,以理服人,即不是以勢壓人,這樣才可能處理好父子關系,做好家庭性教育工作。
媽媽這樣對男孩進行性教育
幫男孩建立正確的性別觀
在心理層面上,性別的心理發展是從歲至成年的這段期間,并且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在此階段,媽媽要注意兩大原則,一是讓男孩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第二是要男孩對身體的各部位有正面的意象。
研究表明,作為獨生子女的男孩,從小受到父母長輩的寵愛,戶外運動少,喜歡在家里看卡通片、玩電腦,習慣了跳躍式、非邏輯思維方式,不懂感受周圍的人、事,容易變得自私冷漠。一些男孩到了婚齡,心智仍然像個孩子,根本沒有“肩膀”的意識,擔當不了重擔。因此,媽媽培養男孩的性別意識,應該越早越好。
自然地告訴男孩性知識
媽媽讓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不必像老師給學生上課一樣嚴肅正統,在生活里有很多自然的方式。
媽媽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給男孩正確的引導。其實,男孩關于性的提問,就和“今天晚上吃什么”一樣,是非常單純的。媽媽只需要一個很直觀的回答,太多太深入的解答,反而會讓男孩思路混亂。
對男孩進行性道德教育
早期性教育,關系到男孩身心能否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安定。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心理、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其中性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媽媽要教育男孩尊重自己和別人的隱私。隱私的概念應該從開始進行性教育時起就灌輸給男孩。媽媽要告訴男孩,生殖器是人的隱私部位,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其他人無權看或摸這個部位。
在孩子青春期時,家長要做的幾件事
一、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一定要注意
如果把人的心理年齡進行階段劃分的話,歲之內,心理年齡可以劃分為很多個時期。時期越多意味著變化越多,也就意味著可塑性越強。那么,歲內,哪個階段變化最多呢?排在第一位的是歲以前,第二位的是青春期。
身高變化帶來心理變化—對待父母從仰視到平視
身高不像性,性是內分泌的問題,身高是視覺。
孩子只要對成人是仰視的,心理上就有一種不得不服從的感覺。而當孩子已經對成人是平視、俯視的時候(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在身高上,對很多女老師基本上就是俯視了),他會覺得老師、家長現在說我得掂量掂量了!
有的爸爸打孩子,孩子說你別打我,再打我也動手了。他已經跟你平起平坐了,身高會決定他的視線,視線會影響他的心理,他會開始不服了。而在青春期,孩子年均身高增長到公分,說話的聲音也有變化。
此外,孩子發育會影響到他的心理,這種心理變化我概括了幾點:獨立性強、更在乎自尊、性意識覺醒。
什么是青春期,就是性發育期。心理學的定義是能夠生育后代的生理變化及完成。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出現這樣一些評判,有人說這是人心理最危險的時期。
人初次出現不良行為的高峰年齡點在哪?歲開始逃學了,歲是高峰期。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容易出問題。
孩子生理已經發育了,在這個階段會有一些異常的表現,但這個表現如果限于青春期,也不要大驚小怪。
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要改變你的教育模式,做到件事
當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
首先,父母要改變你所有的教育模式。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幫助時你就說話,你如果不說的話,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長則要暗中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只是表面上開始放手。
第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同事一樣尊重對待。有的女孩子也是這樣。有一個單親媽媽看女孩子日記,結果孩子離家出走,媽媽很著急。那時候在央視《今日說法》節目,我和這位媽媽有一個連線,媽媽問我怎么辦。我問她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同事在辦公桌放一本日記你會翻看嗎?她說不會。那你為什么看孩子的日記?她說我想了解她的心理。但孩子已經長大了,她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心理空間了。你不能這樣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動涉及她隱私的東西。
第三,要讓他參與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單位,往往是要先做領導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動手能力。作為家長,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顧,周六、周日讓孩子照顧,這樣你老了他也會照顧你。
第四,善于從孩子的態度中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問題。當孩子對你不尊重的時候,你一定有不自重的表現。有的父母愛得沒有節制,他今天對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對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頭吃。在家里你要讓他明白,讓他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告訴他。
第七,要給孩子信任,減少不必要的嘮叨。孩子青春期時,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嘮叨,你的嘮叨只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話要說,一兩句足夠了。
第八,為他的善良、成功、負責表現出驕傲。我們夸孩子不能只是以學習多好作為評判,而是看孩子是否懂事,我生病的時候他怎么照顧我,孩子在班里是不是做了一件對別人有幫助的事。我孩子跟我說,媽媽,我們班上有一個孩子大家都不理他,但我知道他父母離婚了,我以后要跟他做朋友。我就夸我的孩子,哎呀你真懂事,你知道別人不好,但是愿意去了解這是為什么。這樣的時候,你要肯定孩子。
三、減輕的學習壓力,幫孩子打開另一扇門
孩子處于青春期,父母第一要做到讓他保持健康。
這個階段孩子學習壓力非常大,你能做的不是幫他做作業,也不是替代老師給他講課。你做什么?除了生活以外最重要的是陪他運動。每周末拿兩個半天帶著他出去運動,比如說走步、打球、游泳。你要相信,他心情越好,學習越輕松,他越煩躁,學習成績就會越差,弄不好會得抑郁癥。
現在,很多孩子所處的環境,學習的競爭非常激烈。青春期出問題的孩子中,很多是學習的失敗者,父母要幫他找一條路,幫他打開另一扇門,老師是管全體學生的,父母是一對一的,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有更大的責任。
孩子歲的時候,家長也要告訴他,你現在甚至可以出去找一點事干了,但是如果出問題,你要承擔全部責任,這個問題一定要警告孩子。青少年犯罪中,孩子們做一件荒唐事,會失去很多。有的孩子跟媽媽吵架,一晚上出去做了起案件,因為這起就被判了十年。十年時間,孩子什么事都耽誤了。
總之,告訴孩子,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健康。第二,守法。第三,活得有情有義。
青春期中,比起學習,學會做人更重要。不要讓孩子出一些嚴重的錯誤,這才是關鍵。
導讀: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而其父母正值中年,受工作壓力、生活勞碌所迫,沒有時間和耐心教育孩子,到了不得不管教的時候,采取的又常常是簡單粗暴的方式。
“我只想孩子再叫我一聲‘媽’!”在廣州實驗中學舉辦的一次家庭教育工作現場會上,一位母親發出如此沉痛的呼喚。
這位孩子正讀初三的母親說,孩子近半年來像變了一個人,放學回家后就躲進房間發短信,吃飯時間才露面。不僅連聲媽媽都不愿喊,多問兩句還會被孩子罵:“不要你管!”
無疑,對于父母來說,這是一件悲哀的事。可是,到底為什么孩子不愿與父母說話?是什么讓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產生隔膜?
據教育專家講,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而其父母正值中年,受工作壓力、生活勞碌所迫,沒有時間和耐心教育孩子,到了不得不管教的時候,采取的又常常是簡單粗暴的方式。
教育專家有句話——“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精確概括了這個普遍性問題的成因與表現。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叛逆孩子特訓學校怎么改變孩子”的相關文章!,青少年心理咨詢學校指出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依戀對象,而孩子不愿意回家或故意拖延回家的時間,為什么孩子會離家出走,他一定有他不愿回的理由。想要了解更多“叛逆孩子特訓學校怎么改變孩子”的信息,請各位父母致電我們,24小時咨詢熱線:400-106-1586!
搜索標簽: 孩子叛逆家長怎么辦
湖北全封閉學校,,叛逆孩子學校,青少年叛逆學校,少年管教學校,叛逆學校,問題青少年教育學校,管教叛逆孩子學校,管教青少年學校,問題少年學校面向:武漢,宜昌,襄樊,襄陽,荊州,恩施,孝感,黃岡,十堰,咸寧,黃石,仙桃,隨州,天門,荊門,潛江,鄂州,神農架常年招生
SITEMAP.XML
網站地圖
網站導航
TAG標簽
網站lCP備案號: 鄂ICP備19029853號-5